《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》读后感

    浏览次数: 2296    手机阅读和分享

何为文化,文化就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,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。作者用短短的三十六个字简明扼要的概括了文化的定义。而中华文化,源远流长,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。它就像一幅画卷,从远古的甲骨文到诸子百家,从屈原到司马迁,从曹家三父子到唐宋八大家…最后到现代白话文的普及。在这幅历史的画卷里,人类就像一粒粒微尘,滚滚而来又渐渐远去,而这幅画卷却一直不断延绵。

刚读此书时,我有一点吃力,书中涉及的文化广泛,而我所了解的历史太浅,余秋雨教授和北大学子们的交流和讨论对我来说遥不可及。不过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,我也慢慢地融入进去,脑海里渐渐地有了对历史的框架,当课程结束时,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。

书中开头部分在北大和台大的“闪问”,余秋雨教授大胆、敏锐的回答,令我佩服。有些观点更是一针见血,如:“中国的文化一直忙着排场很大、格局很小的事情”;把当下的中国比喻成巨人,而这个巨人的性格和脾气,因“成功”而势利,因“民粹”而喧闹,因“国学”而陈腐;更把当前的上海文化比喻成“掏糨糊”;文化风气不正,一个个“文化伪坐标”拔地而起,什么“国学”、“国酒”、“国剧”、“国服”等等,带着政治色彩,还被各种商家所利用。所以当代青年对悠久的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认知分外重要,它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当代生命和未来生命。

从这本书里,我了解了很多历史人物。道家创始人--老子,对一切要大道至简,无为而治;儒家学说创始人--孔子,他所说的中庸之道和君子之道是儒家的灵魂,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;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的墨子;思维、文学品质都高的庄子,他提倡“物我两忘”的境界,是东方美学对世界美学的重大贡献;忍辱负重的司马迁,以自己残缺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;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;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了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。还有大艺术家陶渊明、大书法家王羲之、画家顾恺之、黄公望…

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,在盛唐时期达到了顶峰,各种文化争奇斗艳。罗马的艺术、拜占庭的建筑、阿拉伯的面食、西域各地的音乐舞蹈都大受唐朝人的欢迎。在经济和文化空前的繁荣下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,彼此尊重各自的思想,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和自由,这就是盛唐时期的心态。唐代,是我们永远值得停留的千古魂魄之所在。

有繁荣就会有衰败,在唐朝安史之乱发生时,有一个文化人让我记忆深刻,他就是大书法家颜真卿。他用生命捍卫了大唐文化最后一丝尊严,也为中国文人在政治灾难中的文化人格做出了最高表率。他的事迹告诉我们,即使在最好的时代,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;当危机爆发时,大家都会企盼国家的力量,但是,那时候国家力量已经自顾不暇;因此,最终赖仗的是深明中华文明兴衰之道的文化人格。

书中最后一课提到刀笔文化让我耳目一新,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正面共识。从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左传》、《论语》开始,到诸子百家,各书各家所立文字虽然体裁不一,观点各异,但它们都正派、大方、高尚、简约,这也是中华文化的“正派血统”。但也有特殊时期,它就像一把匕首,刺得人伤痕累累,在“文革”灾难中,刀笔文化伤害了几代人,有一大批人含冤死去,有好多人人性扭曲,人格丢失。这种刀笔文化,一个人只要经历过一次,就有可能一辈子都蒙上阴影。

一座城市的文化就是一座地标,如今的社会,物欲膨胀,人心浮躁,精神生活空泛,各种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,造假严重,是否和我们现在的文化有关呢?没有可以敬畏的信仰,没有道德底线,唯金钱主义。孩子从小时候就接触各种网络游戏、电子产品,成人每天沉迷于手机微信,这是否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?

国家现在提倡全民阅读,打造“书香中国”,这应该是当前的中国文化吧。

(作者:中粮东海粮油 卞海霞)

上一篇: 跟着大师感受中华文化之简单感想

下一篇: 文化生命-读《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》有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