敲碎无形的硬壳
信息日期: 2018/10/8 浏览次数: 2978
手机阅读和分享
在那奔腾的大河中,无数的石头,在激流裹挟下前行,在不断的碰撞中,慢慢磨掉了原有的棱角,变得浑圆而更容易随波逐流,这浑圆的表壳,是有形的硬壳。在经历了无数生活的磨砺之后,我们在不知不觉中,在心理上,塑造了一个无形的硬壳,保护我们柔弱的内心。这浑圆的硬壳,是保护层,同时也是阻断封闭层,把我们的真实情感掩藏了。为了回归真我,展现我们内心的爱与真诚,我们就该敲碎这无形的硬壳。让无数的小爱汇聚成大爱。
小鹏的《背包十年》中,有一篇《一串钥匙,就是家》,讲述了一个76岁的阿坝老奶奶的故事,真的好感人。我前年也去了5.12汶川地震遗址,过去那么多年,再去看,还是很感动,我感觉,这现场带来的震撼,对我们内心的冲击力是无论多生动的讲述和宣传都无法达到的。这种亲身经历,正是可以打碎无形硬壳的重锤。一次敲击,或许只能留下一些裂痕,那么,不妨再来上两次,肯定可以把硬壳彻底敲碎。我们全国各地,都在宣传动员做希望工程、扶贫工程,为什么效果差强人意,是因为我们动员的对象缺乏亲历感受,在硬壳之下的爱心没有被真正激发。现在,有不少民间组织,组织会员一起去贫困地区走访,开展扶贫助学活动,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这种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。或许有人说,我们没有时间去亲历,那么不妨来个生态旅游与爱心活动的结合,两相结合,相得益彰。正如小鹏所说:“融入当地产生真正的旅行。”要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“发现爱,传递爱”。
前一阵,电视热播“变形记”,我也看了几期,越来越反感,为帮助城市孩子,让农村的孩子做配角,经历他们从没有过、也注定不会长久的城市生活,我想,这对农村来的纯真的孩子来说,弊端极大,对他们的心理会造成伤害。现实生活的落差与不公平,一定会让他们难过。富裕的人并不一定就因为能力出众,却养成那么多坏毛病,辛苦付出的人,却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。这些落差,很多其实都是地区差别造成的,也有历史的原因。我们要真诚地帮助弱势群体,我们首先要尊重他们,他们有自尊,有信念,有毅力,能吃苦,我们要做的,就是默默的关爱,不要搞那些大张旗鼓的作秀,用无数的镜头反映他们的贫穷,换了是你,被可怜,被施舍,会做何感想?所以,我主张,希望工程、扶贫工程应该多采取一对一,长期默默扶助的方式。
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打磨出我们内心的硬壳,如今,我们要再次打破这封闭心灵的硬壳,完成品格的一次升华,付出我们的爱,用我们有限的付出,培育无限的希望。
(作者:后塍建筑 闵东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