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让书走近人” 阅读让书香满城

    浏览次数: 163    手机阅读和分享

江阴街头的咖啡厅、鲜花店、茶楼等经营场所,人们可以随手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,悠闲而安静地阅读。这些书不但可以免费借阅,而且全市通借通还。江阴首创“公共图书馆+”文化服务模式,实现了从“让人走近书”到“让书走近人”的跨越。(2018年9月27日 新华社)  

读书让我们拥有一个更好的世界,更好的自己。著名文化学者鲍鹏山在2017博鳌全民阅读论坛上说“不读书,有无数理由,所以不需要理由。读书,好像没有理由,所以才需要理由。” 书中有本质的世界,读书帮我们认识世界;书中有理想的世界,读书帮我们改造世界;书中有完美的人格,读书帮我们完善自我。 

碎片化的电子读物人群不少,精细化、工具化的纸质书籍阅读群体依然存在。世界读书日期间发布的《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》表明,高达74%的人仍旧会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保持阅读习惯。碎片化阅读似乎成了阅读的主流方式。不过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就会发现,但人们对阅读信息的可靠性、科学性、操作性有要求时,书籍、杂志、报纸等传统纸质载体是必然选择。 

公立图书馆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对接,就能延伸公共文化的服务功能。毫无疑问,人们的阅读活动与获取书籍的方便程度成正相关性。城市图书馆数量有限,能够高密度覆盖的人群也有限,但是城市的生活空间中,一些存量的市场资源,如茶楼、咖啡店等休闲场所能够让忙碌的人们停下匆匆的脚步,而且在品茶、饮咖啡的同时如果能捧读一本书,那就是相得益彰。事实上,在城市的许多地方,例如酒店大堂、候车(机)室、银行前厅、政府办事大厅,甚至是邮局、花店,都是人流聚集、也可以短暂驻足的场所,如果能够承接图书馆的延伸服务,书香浸润城市的现象就能普及。 

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必然形成良性互动。阅读需要良好的心境,在书籍中与大师对话,完成自我的升华,一个充满书卷之气的城市就有一大批“富脑袋”的居民,有了这批人的存在何愁不能“富口袋”?花店、茶楼、咖啡店兼营图书馆的免费公共服务,看似牵扯了精力不务正业,但是因为借阅、浏览图书势必会在经营场所停留更多的时间,而人们的消费行为与停留时间成正比,文化与经济可以形成完美的良性互动。 

江阴是诞生了“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”缪荃孙的文化古城,如今又连续多年雄踞全国县域经济之首。让书走近人,这样一个全民阅读的露天公共图书馆,浓郁的书香无处不在。(程建权) 

上一篇: 坚守是爱国奋斗最美的姿态

下一篇: 志愿者引领旅游文明新风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