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建忠:恪尽职守的“平安管家”

    浏览次数: 1516    手机阅读和分享

施建忠在工作中

        施建忠,2017年苏州市“五一劳动奖章”

        施建忠,47岁,现任城西七里庙村社区民警。从警多年来,施建忠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,用默默付出与真情服务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,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,获评“社区警务工作标兵”、“走访送先进个人”等荣誉,并获“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”。

        走进七里庙社区,幸福荡漾在居民们的笑脸上。作为城西最大的动迁安置小区,七里庙社区有75幢楼房、近4000户居民。城西派出所民警、七里庙社区的“平安管家”施建忠用自己的默默付出,与辖区近万名居民共同维护着这里的平安与幸福,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连年提升。

        然而,2013年施建忠初到七里庙社区时,面对的却是不一样的景象:邻里纠纷多、安全隐患多、环境秩序差……

        “先混个脸熟再说。”施建忠夹起公文包,开始“串门”。报身份、套近乎、记笔记,施建忠忙得不亦乐乎,但居民们不理解、不支持、不搭理,一时间弄得施建忠灰头土脸。数月间,施建忠就对社区居民摸了个底,他还将社区里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记录成册,编好号。

        “脸熟还不够,还得交心!”顺着这个思路,施建忠开展下一步工作。2013年年底,七里庙老年过渡房整体搬迁,12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搬进了小区。虽然老人们的居住条件好了,设施更齐全了,可他们原本的生活圈子被割离,互相串个门都要走上好长一段路。对这些老人们,施建忠总是尽量多走访几次,走过路过,只要是门开着、人在家,他都会进门看看,帮助检查防盗设施是否完备、水电是否安全。临走前也不忘把自己的联系卡贴在桌上,嘱咐老人们有事就打电话。

        小区里有一位90多岁的赵大爷,他的两个儿子因为老人的赡养问题一直闹矛盾,最后竟将老人独自留在过渡房不予照料,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也不奏效。施建忠了解情况后,以公安民警的身份与老人的儿子谈话,向其解读了有关政策法规和法律责任,并开展了调解工作,最终老人的儿子们在老人赡养和家产分配等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。看着赵大爷过上了幸福的日子,施建忠感到深深的宽慰。“作为一名社区民警,只要把平凡的事认真做好,就一定能体现出自身不平凡的价值。”施建忠说。

        渐渐地,大家都说施建忠是干实事的警察。“老施办事公道,他说的话我们都服气。”提起施建忠,居民都会竖起大拇指,并亲切地叫他一声“老施”。

        七里庙社区刚刚建成的时候,技防设施很不完善,盗窃案件高发,治安环境十分严峻。那时,施建忠刚刚走上社区民警岗位,他顶着骄阳酷暑,一次次地走访排查,找线索摸人头。一个多月后,案件成功告破,3名嫌疑人悉数落网,施建忠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,如果小区的技防人防设施跟不上,仍旧会有犯罪分子有恃无恐,难保不会发生新的案件。于是,施建忠下定决心,从强化技防设施入手,推动小区整体治安防范能力建设。

        在施建忠一次次的奔波协调下,小区内的治安监控探头从无到有,地上小区和地下车库出入口也全部安装道闸和蓝牙门禁系统,并配有专门工作人员轮流值班,确保设施运行正常、发挥作用。七里庙社区居民都说:“施建忠是咱小区平安的定海神针!”

        宁吃防范苦,不求破案功。施建忠知道,在社区工作,只有像钉钉子一样,一锤一锤地钉准、钉实、钉牢,才能将社区警务做深、做细、做实。今年以来,在施建忠的牵头下,七里庙社区进行智能化小区改造试点,包括人脸识别门禁、电动车“RFID虚拟上锁”在内的10多项智能化技防设施同步升级,进一步扎牢了小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。此外,施建忠还积极联系村委组建专职的村级联防队,确保村级联防队员24小时开展巡逻检查,发展“红袖套”老年义警巡逻队伍,筑牢了小区安全的第二、第三道防线。小区形成了“小偷来了不敢偷,偷了走不掉,走掉了抓回来”的治安新面貌。

        社区警务工作也许每天都是一些“鸡毛蒜皮”的小事,但都与辖区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。“所以作为社区民警,我们也要认真负责、精益求精去办好每一件小事,通过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,积少成多,才能赢得辖区群众的信任和支持。”施建忠说,“作为人民警察,就是要让工匠精神成为自觉追求,做到凡事都去追求极致完美,并将这种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,成为一种工作方式。”



上一篇: 市市容管理处城南环卫所:用汗水扮靓城市

下一篇: 王胜:一把焊枪“点亮”工匠人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