邱惠琴:面团在她手中有了“灵气”

    浏览次数: 1569    手机阅读和分享

       

邱惠琴正在手工揉面


        邱惠琴,2015年张家港市“行行出状元”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式面点状元

        邱惠琴,沙洲宾馆骨干面点师,一级厨师(白案),早在1994年代表沙洲宾馆参加江苏省“靖江杯”烹饪大赛荣获团体银奖。2015年参加张家港市“行行出状元”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。

        27年前,邱惠琴是沙洲宾馆第一位女面点师。这期间,当初与邱惠琴一同上岗的女面点师早已经跳槽,也有年轻女孩跟着邱惠琴学过,但不久就因为太辛苦而放弃了。27年过去了,邱惠琴成了沙洲宾馆仅剩的两位女面点师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 因此,有人说,中式面点师比西点师辛苦,也更孤独。

        邱惠琴则这样解释孤独:西点师需要将创意玩出花样,而中式面点师,却要把传统做到极致。

        采访时,邱惠琴正在制作小笼包,揉、擀、捏等一套动作,在她手中飞速地一气呵成。每只需要大约10秒钟,而且每一只小笼包的面皮都是24道整齐划一的褶子,这样一笼精致的小笼包从揉面到上屉邱惠琴只花了5分钟。

        揉捏之间,全凭27年扎实的中式面点制作功底。1990年,邱惠琴从张家港市职中烹饪班毕业,进入沙洲宾馆成为后厨第一位女面点师。

        “可不要以为有性别优势,即便是几十斤的面团,也得一个人揉、压,完全纯手工。”由于那时还没有揉面、压面机器,刚开始,邱惠琴力气小,面团揉得不够筋道,总是发酵失败,挨了师父好长一段时间的批评。

        为了尽快上手,邱惠琴每天凌晨5点开始练习,在同龄女孩们看来单一无趣的面团,却是邱惠琴形影不离的“宝贝”。同事都下班了,邱惠琴留在后厨,仔细摸索师父的手法,揣摩师父所说的手感,一遍遍兑碱发面,感受不同发酵程度之间细微的变化。终于在半年后,面团似乎在邱惠琴手中有了灵气,她蒸的包子一次比一次“胖”,一次比一次软,师父总算满意地笑了。

        然而,长时间大批量地揉面、压面,也让原本身材纤细的邱惠琴练成了强壮的“女汉子”。“女中式面点师的臂力,不输男人啊!”邱惠琴开玩笑地说。

        不过,“女汉子”干的却不仅仅是体力活,也要求精细的手艺。比如雕刻,邱惠琴记得,上世纪90年代常常制作装饰品“龙凤呈祥”,最难的是龙头,龙须多且长短不一,必须用刻刀一根一根雕,“特别是龙的眼睛,要表现得霸气,否则很容易影响整体。”一个“龙凤呈祥”制作时间从最开始的半个月,到后来的两天,邱惠琴记得,她至少练掉了100多个南瓜。

        当很多酒店为节省成本,广泛使用半成品面点时,沙洲宾馆一直坚持手工制作。20多年来,沙洲宾馆的所有中式面点,都由邱惠琴和其他面点师手工完成,揉面、发面、拌馅等步骤丝毫不含糊。

        2015年,邱惠琴代表沙洲宾馆参加我市“行行出状元”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,一举获得个人赛第一名。那次比赛中,邱惠琴制作的一道荷花酥惊艳全场。这是一道暗酥,表面看不到酥层,只能从侧面或剖面才能看到酥层,制作起来比明酥难度高。

        比赛现场,邱惠琴临危不惧,先将坯皮揉压成形,手法干净利落,表面光洁平整,因用力均匀,切开呈荷花形状后,即可见到剖面层次丰富、厚薄均匀。最关键的步骤则是油炸,常常有选手在比赛时过于紧张,油温过高将酥层炸焦,而邱惠琴始终镇定自若,她使油温控制在先低后高,先浸炸后上火炸,只见坯皮在她的油锅中缓缓“绽放”,果真仿佛一朵荷花在水中悠然开放,一道中式面点被邱惠琴制作得好似一件艺术品。这道荷花酥酥松香脆,不起焦、不变形,层次清晰,现场评委们啧啧称赞:“现在基本功这么扎实的中式面点师真是不多了啊!”

        坚守传统的同时,邱惠琴坦言,她也不得不随着时代的发展,不断学习、创新,“以前的面点单一,主要以馒头、包子、油条为主,现在早餐都以自助餐的形式,面点种类多达30多种。”

        即便如此,沙洲宾馆所有面点仍然坚持手工制作,虽然有了揉面机、压面机,但发面、拌馅这些技术活依然离不开邱惠琴这样的传统面点师。直到今天,宾馆寿宴上的“寿桃”还是由邱惠琴手工制作,发得恰到好处的“寿桃”惟妙惟肖,两片绿叶用澄粉揉捏而成,显得饱满“鲜嫩”,可谓沙洲宾馆的一大特色。

        当初和邱惠琴一同进入沙洲宾馆的女面点师早已经跳槽,“说实话,我也想过放弃,尤其是揉面揉得腰酸背疼,发面总是不成功的那个阶段,好几次差点跳槽。”邱惠琴甘于寂寞,用一块小面团把传统中式面点做到极致,可以说,这与其他手艺一样,贵在匠心,难在坚持。

上一篇: 董红:以匠心,铸好戏

下一篇: 蔡玉娟:守住技艺 錾刻未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