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建祥:不敢回家的农民
信息日期: 2016/5/4 浏览次数: 3259
手机阅读和分享
董建祥在田间地头
董建祥,2016年江苏省劳动模范
董建祥,1956年生,我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南社区种田大户。一辈子与土地为伍的他,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,创造了美好生活,并且收获了苏州市劳模等多项荣誉。
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,农民们在地里忙活开了。这些日子,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种粮大户、今年61岁的董建祥又投入到了工作当中。
由于这些天,要给自己和儿子董龚承包的果园果树抹芽、除虫等,董建祥需要天天泡在位于常北社区的果园里,干脆住在了这里,不回家了。不回家还有一个原因:他不敢回家。事实上,他的家就在果园附近的常南社区。但因为他需要起早贪黑地忙活,早晚回家路上视线都不好,好几次,差点撞上晨练或者晚间锻炼的居民,其中多是一些经不起撞的老年人。“要真撞上了不得了!”经受过几次惊吓之后,他除了节假日,平时基本不怎么回家。
因为种地“不敢”回家的农民真是不多见,谁让董建祥这么拼呢?
自从17岁走出校园,董建祥就和土地打起了交道,“一辈子就干了种地这么一件事。”董建祥感慨。不过,看似简单、枯燥,但要坚守土地,并且精心耕耘又是一件极不平凡的事。
与土地,董建祥有着太多的故事。
1984年分田到户后,董建祥和妻子分到了约13亩地,但由于妻子身体不好,不能干重活,因此两个人的地只能他一个人来种。当时科技不发达,打药、除草、收割全靠手工,所以农忙的时候,他每天只能睡2~3个小时,就这样靠着地里的收入,他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。
每年的6、7、8三个月,是董建祥最忙的时候,水稻田里隔三差五需要除草、施肥、杀虫,“那时候都是高温酷热天,晒得让人受不了。衣服总是湿答答的,一天要换几套衣服。但时间不等人啊,在需要打药的那几天,都要加快喷药的进度。”董建祥说,“有时候时间紧,凌晨2~3点就起床了,一直干到中午吃饭时间,然后下午4点左右还要出来拔草。”
1990年后,他开始承包土地,从最初的40亩,到400亩,再到后来的1800亩。土地数量不断增加,但种植的内容基本相同,水稻、麦子。近年来,他逐渐减少了承包量,只留下了100多亩地以及和儿子董龚共同打理的100多亩果园。在他和儿子的精心打理下,每年收成都不错。
“能当上劳模我没什么大功绩,只是社区的人都知道我老老实实做人,规规矩矩做事。”董建祥的话和他的人一样朴实。
下一篇: 倪祥:奋斗在“海狮”第一战线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