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手织就精彩人生

    浏览次数: 1391    手机阅读和分享

 

在澳洋纺织实业公司精纺厂的纺纱车间里,机器轰鸣,热浪滚滚,一个瘦小的身影在机器间来回穿梭,手指在丝线上灵活飞舞,反复地换纱、接头……这指尖上的“舞蹈”,她已坚持“跳”了近30年。她就是杨小妹,一名普通的挡车女工,凭着吃苦耐劳、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了不平凡的精彩人生,从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稚涩女工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。

1988年,18岁的杨小妹进入澳洋纺织实业公司,成为一名纺纱挡车工。想做好这个职业并不容易,技术难度大不说,还考验人的反应速度和手眼协调能力。“学技术没有捷径,要勤快、要努力。”抱着这样一个信念,杨小妹总比别的同事来得早、回得晚,不厌其烦地向老工人询问操作技巧,仔细揣摩每一个动作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不断摸索、实践下,心灵手巧的她很快掌握了挡车技术,不到2个月的时间,她便提前独立上岗。

虽然当时在同事眼中,杨小妹已是个挡车工中的佼佼者了,但她并没有在赞誉面前停步不前,而是更加刻苦钻研。踏实肯干的她技术进步很快,独立上岗3个月后,她就能在36秒内接好10个断头,技术无比娴熟。掌握诀窍后,杨小妹又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工人,并在新工人产生怕苦畏难情绪时与他们谈心,以亲身经历向他们传递正能量。在她的悉心教导下,新工人中涌现了不少车间技术骨干。

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杨小妹还积极配合公司进行纺纱新品种的操作技术研究工作。2005年,公司开始生产莱卡和氨纶包芯纱,由于缺乏相应的生产经验和技术,一开始布面经常会出现漏丝、缺丝等现象,造成成品结辫率、降等率的增加,给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损失。杨小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主动参加了车间的技术攻坚小组,每天还抽出空余时间拿着手电筒逐个照射布面、检查纱线是否包住丝线,并在发现缺丝的布面做记号,督促机修工及时调整。在杨小妹和同事无数次的调试下,缺丝、漏丝的现象得以有效控制。

在纺纱机上忙碌了近30个春夏秋冬,杨小妹原本白净的手变得有些粗糙,也染上了大大小小的病痛,但她依然以厂为家,兢兢业业,为企业的发展默默地付出着。

上一篇: 一个“热气腾腾”的奋进团队

下一篇: 忙碌在工厂里的“小蜜蜂”